Saturday, October 2, 2010

学会读文献“三招”

做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常需要大量地阅读文献。虽然自己平时喜欢阅读课外读物,按理阅读能力应该不错,但实际发现自己没能掌握好阅读文献的技能,所以在努力学习中。前些时候阅读了Ben Yudkin 著的 “Critical Reading - Making sense of research papers on life sciences and medicine”,更发现自己阅读文献的能力水平很低。刚好在网上看见戴世强教授的“怎样进行文献调研?——与青年朋友谈科研(7)”,特节录部分和大家分享。原文请点击这里

u   第一招:学会“抓两头”
这里说的“两头”,一头是经典文献,一头是最新文献
所谓经典文献,指的是所涉及的领域的最基本的先驱性文献。比方说,想做湍流实验,就得读O. Reynolds1883年写的论文;想研究交通流宏观模型,就得细读Lighthill & Whitham1955年的名篇;想染指LBM方法,就得读一读钱跃竑等1992年发表的奠基性论文。这样,你就能从历史的高度掌握研究方向,并了解一些原始的idea
所谓最新文献,指的是近三五、六七年发表的著述,掌握感兴趣的课题的最新研究动态。我在审稿或评审基金申请书时先看所引的参考文献,倘若很少见到本世纪的文献,就会先打一个负分。个中道理不必细说。

u   第二招:学会略读
要求读那么多文献,倘若要求一篇一篇地细细阅读,那是完全不现实的。因此要学会大量略读。这里引述钱伟长先生对我校研究生的谈话:
论文要常常看,而且要会看,因为论文涉及第一线问题,有的部分你看不懂,因为你没有学过这一方面的东西,怎么办?跳过去。大的东西理解了,小的东西自然会解决,你走路用不着等路上的小石头都捡完了再走,不需要的,跳过去,绕过去,爬过去就行了。总的你要掌握,不要一字一句都去抠,你没有那么多时间。念论文注意那么几条:要节省时间,抓它最重要的东西,抓这篇论文的特色文中提出什么新观点,这你非要理解不可;用了什么新方法,老方法你不用看;得到了什么结论,好的文章会讲还遗留了什么问题,也应注意。
先生这里说的就是略读的方法。他还具体地讲了略读文献的步骤:
一看题目,感兴趣就往下看;
二看作者和单位,弄清是资深学者,还是新锐;
三看摘要,了解此文解决什么问题,用何法?有何结论,有兴趣,就再往下看;
四看引言,了解作者的研究动机、前人工作和作者的主要贡献;你的兴趣不大,就到此为止,略读结束;有兴趣,再往下看;
五看正文,注意:用的是“跑马速度”(gallop over),只浏览思路、过程、大致步骤,细节一概不管,更不能去推导其中的公式(对作者的演绎能力要有基本的信任);
六下结论:此文是否值得细读?值得,留档,以后再度阅读;不大值得,放过,留下片断记载;不值得,丢弃。
我记得上大学时,分不清略读与精读,可吃过大亏:篇篇想精读,弄得手足无措;特别是,因为学数学出身,老是对作者的演绎不放心,总想予以验证,结果往往是“抓了芝麻,丢了西瓜”。到研究生时代,有好多老师教我,加上自己慢慢琢磨,这个坏毛病才渐渐改了过来。

u   第三招:学会精读
从第一轮略读中,找到了需要精读的论文;或者,运气好一点,导师或老板给指定了精读的文献,接下来就要使出浑身解数精读23篇重点文献了。
这里的精读,与上课时的精读还是有些不同。既要顾及细节,又不能拘泥于细节。记住钱伟长先生的巧妙比喻:走路,不能把路上的石子捡完了再走
精读的步骤大致如下:
一要弄清作者及其课题组在所研究的领域中的地位和贡献;
二要明白此文在论题研究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;
三要搞清论文的主要假设和演绎思路;
四要了解论文中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所用的基本方法的细节;
五要知道此工作的主要成绩和不足之处,还留下什么破绽;
六下结论,断定此文的主要贡献及可发展的余地。
精读一篇文献一般需要耗时24周,有时还应反复研读。要明白,此文可能对你的工作的完成起关键作用。
我在精读中还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一篇论文可能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,不像作者表面说的那么好。这时有两条出路:抓住其中的破绽自己大做文章,或者放弃此文,另找高明之作。此时,需要研究者的胆识。

No comments: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